引言 — 松山區位於台北市的東方平原,東北基隆河彎蜿蜒流過,東南為丘陵地,有四獸山、拇指山、筆架山等山地綿亙自成區落,其地本屬凱達格蘭平埔族貓裡錫口社、嗒嗒悠社、里族社等舊地。松山舊稱錫口,康熙年間即有漢人來此落腳,開墾至今已有數百年,為緬懷先民篳路藍縷之精神、思保存文化不易,盼藉由此次機會,能對錫口歷史有深一層認識。

錫口以前是台北市和基隆兩地的商運中繼站,因繁榮而有小蘇州之稱。(圖/松山國小提供)

  地名沿革 由「麻里折口」到「松山」— 談及松山地名沿革,中間歷無數次更動,根據所搜集資料顯示,光由蕃語所譯之別稱便有八、九種之多,但比較常聽到的是「麻里折口」、「麻里唧吼」、「貓裡錫口」三個譯名,首先於第一次出現的譯名是「麻里折口」,因為在此地的平埔蕃,往古是ke-tagal-an所屬Maly-syakkaw社區留地,便以此社名代表其地名,到康熙年郁永河至北投採礦時,便以「麻里折口」翻譯Malysyakkaw,又黃叔璥的《台海史槎錄》番社六考,將之譯成「麻里唧吼」繼之乾隆二十九年(西元一七六四年)余文儀續修《台灣府志》卷二番社中譯作「貓裡錫口庄」,貓里有沃野平原之意,至於錫口地名由來,眾說紛云,計有三種不同版本之說:

甲、錫口係蕃語之音譯,按閩語之發音,原係平埔族所謂「河流彎曲之處」,有如萬華(艋舺)用平埔族語為「獨木舟」之譯音一樣。

乙、乾隆十年前,松山一帶盡是荒野,早期原住民,逐水繞河而居形成部落,因錫口位於大加蚋之外郊蕃社部落之要口,地出蕃社之口,逐有「社口」之地名,又「社」與「錫」閩語發音頗似,逐成錫口之地名,所以錫口也可能是社口之轉音。至嘉慶初年,便已出現只以「錫口」為稱之地名,現松山慈祐宮便有嘉慶年間所寫之聯文,出現了「錫口」二字:「聖母普慈衷,海邦一體,斯人皆赤子,錫口咸寧」

 

  又於嘉慶初年,台灣知府楊廷理路過錫口時,在旅途所作一首詩中自註云:「由艋舺錫口轉三貂嶺赴蛤仔灘」由此可見,嘉慶年間,非但一般民眾就連官員墨客亦只採用「錫口」二字當作地名了。


  「錫口」之名沿用至日軍佔台,大正九年(民國九年)實施地方自治制度時,將其地名更改為松山,其理由又呈現莫衷一是的說法:

甲、「松山」為純日本風味名稱,源自日本《古今和歌集》的一首歌:「山盟海誓的我們,在此流淚而別,但願波浪不會吞噬整個松山」,「松山」之名便由此產生。
乙、錫口區沒有特別出色的特產以代表地方,但後有筆架、四獸二山環繞,使日人想起日本四國有個地方名日「松山」,故亦將此命為「松山」。

 

  其實,松山區雖有松山之名,但卻無松樹之實,當時的區長陳茂松於改稱之餘,曾賦一絕日「錫口驛」:「無松名既擬松山,護植從茲莫等閒,驛送任他忙未了,凌雲還得一開顏」可知「松山」名詞的由來和「錫口」二字,並無多大關聯。

  錫口的開發 由小蘇州到商業化都市 — 錫口地區,如前所述,昔日係為凱達格蘭的平埔族人所居之地,經營原始生活,在基隆河上泛獨木舟捕魚,並種植蕃薯為主食,至康熙年間閩人入台以來,蕃人無法居住,漸次逃避遠遷,據《裨海紀遊》描述,已有麻里折口社,其土官有正副頭目之分,已具備初步行政組織,康熙四十八年(西元一七○九年),漳州人林成祖在板橋為根據地,拓墾淡水河以西之一方,郭元汾繼之開闢新店溪一帶等地,進而擴大台北盆地之全面開發,松山地區亦屬其中之一環,至乾隆十年前後,泉州人沈用對原住民平埔族人採取合戰兼施之法,佔據此地,換句話說,沈用正是開發錫口之第一人,當時因基隆河水深,舟運發達,基隆、宜蘭方面等地的貨物運輸,悉由此地經過,居民漸多,形成一條錫口街,於乾隆年,由安溪人共同捐款,興建慈祐宮奉祀媽祖,自寺廟之後,更促進地方之發展,居民便以慈祐宮為中心,漸次向廟南建立店鋪,當時的「有福里」、「豐祿里」、「上壽里」、「貴全里」,俗稱「福、祿、壽、全」,就是該地最早的市街,嗣後續由泉州一帶人士逐漸移進此地,緣此之故,松山地區以泉州人士為多。

 

  嘉慶八年,「錫口橋」之架設,利錫口與內湖方面的交通,如此以來,錫口市街一日比一日蓬勃發展,居民因基隆河舟楫之便,松山交通幾乎全靠水運,光是慈祐宮至南松山的路程,就有五、六處之多,由於地方的繁榮,妓館、賭場林立水邊,在殷商巨賈聚集之下,錫口竟成為觥籌交錯、笙歌鼎沸的「小蘇州」之稱。

 

  同治年間,無疑是錫口發展的全盛期,其後,因基隆河河沙淤積,妨害舟楫往來,復加上光緒十年,劉銘傳興建之鐵道通過該地後,街勢日漸衰頹,商業機能逐漸萎縮。

 

  日人據台以後,開拓自台北經松山,南港至汐止間的縱貫鐵路,其後,日人又在撫逮街及虎林街、基隆路分設運礦、運煤之台車線路,兼為載運旅客之用,並又設置運煤專用電車,首開在台設置電車之端。因為新式交通的興起,進而又帶動了松山地區工業的發達,如現在的國內航空機場 — 松山機場,均是日據時代工業化的成果,唯近代新式能源興起,致傳統重工廠紛紛遷移,取而代之的,是市政建設信義計畫的實施,國際貿易重要機構的設立,及鐵路地下化建設,現在松山區的演進,已堂堂進入高樓大廈林立的商業期了。

  松山的發源地 慈祐宮 —「唐山來客,錫口興廟」
松山慈祐宮在地方發展史上,不僅為宗教信仰中心,早期更是促進錫口發展的重要地標,現就慈祐宮為主題,就其興建過程及建築作一分析。
  慈祐宮,原名「錫口媽祖宮」,俗名「松山媽祖」,奉祀的是來自唐山湄洲的烏面媽祖,溯其淵源,昔時有一福建泉州籍行腳和尚林守義,法號衡真,雲遊四方,由湄洲攜天上聖母分靈金身四處渡化世人,雍正末年渡海來台,由滬尾(今淡水)登陸後沿途托缽化緣,乾隆二年,行抵錫口,當時錫口以泉州人為多,由於先民信奉媽祖,故群起倡議興廟,募捐達十餘年,於乾隆十八年正式興建,歷時四年完工,成為錫口居民精神寄託之所。

  山川鍾秀,地靈人傑廟址 由小蘇州到商業化都市 — 話說,一般媽祖廟都是向海洋或河川的(因媽祖是漁民的守護神),但慈祐宮卻背水朝山,坐北朝南,相傳是「鯉魚穴」風水絕佳,在堪輿學上,錫口街狀似鯉魚,北面濱基隆河,南面又和大尖山(大炎山)相對,有水火既濟之意,關於鯉魚穴之記載,在《松山慈祐宮重修落成建醮紀念》一書中是這麼說的:
「錫口地理係得真正龍脈,穴結鯉魚躍波之勢,自淡水河劍潭分流至松山長壽橋下再分一小支流,環彎曲之區內,此地形成鯉魚吉穴,頭臨大江似躍波之勢,聖母廟宇遠在乾隆年間擇地於此…」緣此之故,也難怪有一說是衡真和尚經媽祖指點而發起建廟事宜,或許是因為連聖母也看上松山這塊山靈水秀的福地吧。

 

  整體來說,慈祐宮之建築以華麗細緻取勝,加上媽祖為一般人民所景仰,所以更造就今日慈祐宮歷久不衰之因,無疑地,慈祐宮在這兩百多年來經歷無數變革,也正代表松山歷史的變化,現今松山為大台北地下鐵、捷運出入之起點,加上著名的「饒河街觀光夜市」皆毗臨慈祐宮而居,交通便利,頗具休息遊覽價值,下次若行經至此,千萬勿錯過觀覽慈祐宮之雄偉構築,並瞻仰媽祖暨眾列聖至尊默默的神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