地名沿革 由「麻里折口」到「松山」— 談及松山地名沿革,中間歷無數次更動,根據所搜集資料顯示,光由蕃語所譯之別稱便有八、九種之多,但比較常聽到的是「麻里折口」、「麻里唧吼」、「貓裡錫口」三個譯名,首先於第一次出現的譯名是「麻里折口」,因為在此地的平埔蕃,往古是ke-tagal-an所屬Maly-syakkaw社區留地,便以此社名代表其地名,到康熙年郁永河至北投採礦時,便以「麻里折口」翻譯Malysyakkaw,又黃叔璥的《台海史槎錄》番社六考,將之譯成「麻里唧吼」繼之乾隆二十九年(西元一七六四年)余文儀續修《台灣府志》卷二番社中譯作「貓裡錫口庄」,貓里有沃野平原之意,至於錫口地名由來,眾說紛云,計有三種不同版本之說:
甲、錫口係蕃語之音譯,按閩語之發音,原係平埔族所謂「河流彎曲之處」,有如萬華(艋舺)用平埔族語為「獨木舟」之譯音一樣。
乙、乾隆十年前,松山一帶盡是荒野,早期原住民,逐水繞河而居形成部落,因錫口位於大加蚋之外郊蕃社部落之要口,地出蕃社之口,逐有「社口」之地名,又「社」與「錫」閩語發音頗似,逐成錫口之地名,所以錫口也可能是社口之轉音。至嘉慶初年,便已出現只以「錫口」為稱之地名,現松山慈祐宮便有嘉慶年間所寫之聯文,出現了「錫口」二字:「聖母普慈衷,海邦一體,斯人皆赤子,錫口咸寧」
又於嘉慶初年,台灣知府楊廷理路過錫口時,在旅途所作一首詩中自註云:「由艋舺錫口轉三貂嶺赴蛤仔灘」由此可見,嘉慶年間,非但一般民眾就連官員墨客亦只採用「錫口」二字當作地名了。
「錫口」之名沿用至日軍佔台,大正九年(民國九年)實施地方自治制度時,將其地名更改為松山,其理由又呈現莫衷一是的說法:
甲、「松山」為純日本風味名稱,源自日本《古今和歌集》的一首歌:「山盟海誓的我們,在此流淚而別,但願波浪不會吞噬整個松山」,「松山」之名便由此產生。
乙、錫口區沒有特別出色的特產以代表地方,但後有筆架、四獸二山環繞,使日人想起日本四國有個地方名日「松山」,故亦將此命為「松山」。
其實,松山區雖有松山之名,但卻無松樹之實,當時的區長陳茂松於改稱之餘,曾賦一絕日「錫口驛」:「無松名既擬松山,護植從茲莫等閒,驛送任他忙未了,凌雲還得一開顏」可知「松山」名詞的由來和「錫口」二字,並無多大關聯。